工作计划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时间:2024-07-05 19:41:13
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此文共4811字]

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近年来,关岭自治县委、县政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贫困群众稳定持续增收和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聚焦“八要素”,认真践行“五步工作法”,以“生态关岭”建设为切入点,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因地制宜发展火龙果产业,在组织领导、提质增效、产销对接、利益联结、生态治理以及对外宣传等方面下功夫,走出了一条“荒山”变“金山”的发展新道路。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火龙果产业基本情况

关岭县国土面积1468平方公里,是贵州省重度石漠化地区之一,境内以山地为主,石漠化严重,生态脆弱,体现在“三多三少”即山多、石多、灾害多,水少、土少、植被少,全县熔岩面积1230.7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83.84%,是全省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面对石漠化严重的问题,我县因地制宜,利用低热河谷地带光照条件好的特点,把火龙果和花椒产业作为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在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区布局火龙果和花椒产业。2005年3月,我县与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合作,引进“红肉型”火龙果在原板贵乡三家寨村试种成功。2007年板贵火龙果在成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之后我县广泛发动群众在“巴掌大小、土比纸薄”的石旮旯地和野草都难以成活的荒山上种植火龙果,2018年以前,我县重度石漠化地区火龙果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全部种植在石旮旯和荒山荒坡地块,虽与近年来在良田沃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火龙果的省内一些地区相比,关岭火龙果种植的成本较高、产出较低,但土地石漠化严重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的生态效益却不可否定。2016年,关岭火龙果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登记,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2018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决策部署,坚持把火龙果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石漠化治理的主导产业。随着火龙果产业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火龙果种植的“甜头”,不断扩大火龙果种植规模,将火龙果从荒山荒坡向田间地头转移,火龙果产业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为村民铺就了致富路、带火“脱贫致富梦”的同时,又能固土保水,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双提升,充分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探索走出一条石漠化地区“产业扶贫+石漠化治理”的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火龙果种植面积达1.54万亩,投产面积1.05万亩,分布于花江镇、上关镇、岗乌镇、新铺镇等4个乡镇12个村,主要品种为紫红龙、晶红龙,2020年预计总产量8400余吨、总产值420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2018年以前,我县推广火龙果种植大多以乡镇为单位,由农业部门牵头实施,统筹、协调和指导力度不够强,导致项目推进缓慢,2018年以来,我县加大县级统筹力度,高位谋划推动,一是党政带动。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火龙果产业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农业、扶贫、交通、水务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定期调度推进工作。县委主要领导多次率队赴黔西南州贞丰县考察学习火龙果产业发展做法,借鉴先进地区产业发展的经验。2018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会专题研究火龙果产业发展10余次。二是政策推动。出台《关岭自治县火龙果产业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围绕基础设施、果园抚育、技术培训、品牌培育、利益联结、产销对接等方面进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县火龙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并成立火龙果产业协会,为全力推动火龙果产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二)进一步强化提质增效。2018年以前,我县在火龙果产业发展上除新种植农户每亩可获得苗木和架材折合3000元的补助外,在建园后的管理及基础设施扶持上相对较少,种植区域远离主要公路及交通要道,且机耕道、果园道路、水利等配套不完善,导致火龙果基础设施服务保障不到位。2018年以来,我县多措并举争取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为火龙果产业高产、优质发展保驾护航。一是设施逐步健全。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用于火龙果基地水利、机耕道、冷库、选果机等设施配套。其中:投入183万元,在花江镇莲花村、上关镇乐安村建设火果基地喷滴灌设施面积1134亩,通过喷灌设施的使用,每亩可增加产量约100公斤;投入1250余万元,在上关花镇乐安村、花江镇白泥村、太坪村、莲花村、坝山村等火龙果基地建设机耕道25公里,果园机耕道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在果园管理、产品运输上的投入成本;投入100万元在上关乐安村、花江田坝村、白泥村建设火龙果基地田间预冷库3座750立方米,单次可储存火龙果150吨,保证了产品质量,延长了产品上市时间;投入12万元为花江镇白泥村合作社、上关镇乐安村合作社购置火龙果选果机2台,锄草机14台。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工成本逐年下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群众主动扩增种植面积,内生动力更强,脱贫致富信心更足。例如,峡谷村种植户余光品,2018年以前种植40亩,2018年以后扩增到60亩,其中自种面积20亩,租用土地种植40亩;再如,峡谷村种植户任万金,2018年以前种植12亩,2018年以后扩增到30亩,其中自种面积12亩,租用土地种植18亩。二是品种持续改良。2018年以前,我县火龙果品种均为需人工授粉的紫红龙、晶红龙,授粉时间为晚上9点至第二天早上8点,授粉工作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管理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授粉好坏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部分未开展授粉工作的火龙果个头小、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2018年以来,我县全面优化种植品种结构,引进贵州省农科院选育的自花授粉新品种黔蜜龙,投入资金123万元,新建自花授粉火龙果825亩,每年每亩可节约人工成本近800元,并逐步对全县原人工授粉火龙果品种进行改良,自花授粉品种占比逐年提高,通过改良品种,既能够降低人工成本,又能够提高经济收益,群众自发改良的主动性更强。例如,白泥村种植户郭明忠,2018年以前种植7亩,人工成本费1620元,2018年以后种植18亩,人工成本费将至820元,其中老品种13亩,改良品种6亩。截至目前,全县完成4797.5亩火龙果提质增效改造,改良面积占种植总面积的31.15%。三是果园抚壮提质。2018年以前,农户在果园管理上均较为粗放,果园除草剂施用随意性大,肥料投入不足,造成火龙果品质不高,商品性低、产量低,农户种植火龙果首年成本为3810元/亩(即水泥杆1998元,橡胶盘333元,苗木999元,肥料480元),第二年以后每年需投入1310元/亩(即挂果前期成本投入按10年折算,每年约380元,机肥料约300元,复合肥约330元,部分雇工费300元),亩产1600斤左右,按平均单价2元/斤计算,亩产值3200元,每亩利润约1890元,经济效益不明显。2018年以来,我县加强对果农的指导力度,强化技术服务,切实提高火龙果基地的管理水平。整合资金277万元,采购生物有机肥480吨,复合肥300吨对农户进行补助,提高土壤肥力,火龙果园肥料补助面积达到4798亩。同时,在白泥村火龙果基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在莲花村、白泥村火龙果基地推广粘虫黄板,物理防治虫害面积达到1700亩,在乐安村开展火龙果园地布覆盖防治杂草面积500亩,2019年,莲花村、白泥村成功申报贵州省最美果园。通过提质抚壮,火龙果基地平均亩产量达到2200斤左右,按平均单价2元/斤计算,亩产值4400元,亩收益约3090元,平均亩产值增加1000元左右。例如,峡谷村种植户任万祥,2018年以前亩产700斤左右,2018年以后亩产达到2000斤左右,产值较以前翻了2倍多。四是强化技术保障。2018年以前,我县火龙果种植农户没有做到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加上农业部门技术力量薄弱,指导服务不全面,因受农户劳动力水平、管理理念等因素影响,果园管理水平不高,导致产品个头普遍偏小、品质退化。2018年以来,我县加强与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合作,聘请省内火龙果方面的专家作为我县技术顾问,组建关岭火龙果专家服务团,服务和指导我县火龙果产业发展。同时,整合县内农技部门、乡土专家资源,加强对全县火龙果的技术指导。并有针对性的对部分有管理能力、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的种植户进行重点技术指导及培训,培养种植能人。加强对普通火龙果种植户技术培训,组织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合作社负责人等100余人在上关镇乐安村火龙果种植基地召开现场观摩研判会,通过以现场解剖和现场教学的方式,切实提高技能水平。截至目前,累计培训火龙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500人以上。

(三)进一步强化产销对接。2018年以前,销售火龙果大多以马路市场为主、集镇销售为辅,缺少完整的包装设计、保鲜工序和冷藏设备,商家很少深入基地采购,产销不够通畅,即使与中间商签订采购协议,但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群众的积极性。2018年以来,我县加强营销队伍建设,拓展销售市场渠道,在市场主体、电商等方面下功夫,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畅通销售渠道实现“多点开花”。一是组建产销专班。组建县产销专班,由县级干部任班长,专门负责研究谋划销售问题,并建立火龙果购销信息发布群,合作社、种植大户每日反馈生产信息,由专班进行渠道打通和采购调度。二是多渠道营销。采取与省内外批发市场对接,引导经销商直接到基地收购火龙果。贵州海俊岭农业、贵州福农宝农业等公司采取线上线下销售的方式推广销售,美丰库岸、贵州绿色等企业向浙江、广东市场拓展火龙果销售渠道。合力超市、品汇尚购、苏宁易购、贵航集团、开磷集团、农商银行、贵阳银行、港安水泥厂、苗立克公司等大型企业帮助销售。充分借助帮扶城市优势,在青岛市城阳区设立农特产品展示专柜。引入厦门电商平台公司在关岭成立社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收购和销售火龙果及其他农特产品。同时,县农旅投公司与省外客商签订产品销售协议,大量收购县内火龙果,逐步推进火龙果进电商、进超市、进企业、进机关、进医院、进社区、进帮扶城市等,助力“黔货出山”,各种销售渠道的畅通,群众种出产品不愁销路,腰包逐渐“鼓起来”,实现脱贫致富。例如,白泥村种植户聂小燕,2018年以前年收入2万元左右,2018年以后年收入6余万元。2018年以来,全县销售火龙果11080余吨,销售金额5765余万元。

(四)进一步强化利益联结。2018年以前,火龙果种植以群众自种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种植、管护和销售全靠群众“单打独斗”,群众自种火龙果模式占比达80%,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参与发展规模仅占约20%,虽有部分企业参与发展,但公司均属个人投资开办,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2018年以来,我县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如:依托中航集团、县农旅投公司销售渠道,花江镇白泥村村支两委引导101户火龙果种植户全部加入村级合作社,通过培训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合作社负责产品销售,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统一,又实现了产品的统一收购和销售,销售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全部返给农户。又如:乐安村合作社1800余亩火龙果基地,因生产规模过大,合作社缺乏管理人员、生产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效益不明显。报经政府同意,由县农投公司接管,公司通过农发行土地流转项目进行一次性流转,增加农户土地收益,同时解决稳定就业岗位20-30人,高峰期多达50多人,实现农户稳定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培育扶持公司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家,覆盖农户1225户4287人,其中贫困户829户3521人,带动5310户实现就业,其中贫困户2780户9730人,人均增收3400元。

(五)进一步强化生态治理。2018年以前,花江镇的坝山村、峡谷村、白泥村、莲花村等北盘江低热河谷地区,土地贫瘠、降雨量少、生态脆弱,年均降雨量800mm,且常年冬春连旱,遍地荒山荒坡,以玉米、红薯为主要农业产业,平均亩产值不足450元,栽种农作物需沿缝而种,极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是曾经的“不毛之地”。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治理摆在石漠化严重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位置,全面推广火龙果种植,实现了火龙果产业和治理石漠化双丰收。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发展火龙果产业,石漠化土地得以有效治理3000余亩,石漠化率从2011年的33.91%下降到2019年的27.88%,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5.42%上升到2019年的56.36%,曾经的荒山荒坡变成“金山银山”、“乱石岗”变成“聚宝盆”。

(六)进一步强化品牌培育。2018年以前,关岭火龙果的知名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媒体报道少。2018年以来,我县不断加强品牌塑造,乐安、田坝火龙果基地先后获有机食品转化证,品牌效应逐步提升。同时,为提高了火龙果产业影响力,充分借助电视台、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加大火龙果宣传力度,定期组织中央、省、市等各类媒体深入基地开展深度报道。开展关岭火龙果文化旅游节,吸引游客深入基地开展采摘体验活动。同时,组织果农赴省外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推介会,提高外界对关岭火龙果的认知度,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截至目前,各类媒体刊载、转播宣传关岭火龙果产业300余条。

三、下步努力方向

(一)实施品种改良行动。持续走好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并重的路子,在石漠化严重区域内种植的火龙果,通过高接换种和大苗栽种等方式,持续对人工授粉品种进行改良,全面优化种植品种结构,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增加产业效益。

(二)实施组织化提升行动。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围绕火龙果“产加销”全过程,加大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力度。整合各类扶贫资金、政策和项目,重点打造高标准火龙果示范园区。以村级火龙果产业发展合作社为平台,持续引导种植户加入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和统一市场销售。

(三)实施产销对接行动。以关岭火龙果地标产品为核心,持续引入第三方企业加强火龙果销售的策划及宣传,向省内外市场推介我县火龙果。同时依托现有营销企业持续加大对接省内外大型超市和开拓电子商务平台力度,拓展销售渠道。

(四)实施设施完善行动。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完善基地配套设施,提高生产便利化程度,加强对火龙果生产基地内机耕道、生产便道、基地运输设施、冷链等设施的建设,提升基地标准化管理的程度。充分发挥原有小型提灌站、蓄水池、节水灌溉设施的作用,增强果园水肥配套能力,提高火龙果品质。

《火龙果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此文共481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尹破魔博客 www.pomosem.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