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留美自荐信

时间:2024-02-16 20:52:36
留美自荐信[此文共7637字]

第一篇:留美自荐信之“弱点变优势”

编辑:haoword

推荐信:诚实至上阐明自身弱点反而是种优势

“学校在受理推荐信时,首先看推荐人与你的关系,并以此来预测信件的真实度。”发布会上,针对学生提到有些外国招生学校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置之不顾的情况,美国加州路德大学彭世昌教授认为,写好推荐信,关键在选好推荐人。“其次看你的学习能力,在陈述时最好以成绩单上的数据为准,但不论成绩上升还是下降,都要有一个好的解释。第三则主要看你的性格,看你是不是一个能和同学老师互动互助的人,因为这种合作性不管对你 面试 学校还是将来 面试 工作都非常重要。”

彭教授提醒学生,在提交申请材料时,个人自荐信与他人推荐信之间内容落差不要太大,否则就容易被“置之不顾”。对自身的弱点,学生千万不要刻意掩饰。“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彭教授笑道,在自荐信中大大方方地将自身弱点摆出来并好好解释,有时反而是种优势,能够吸引招生老师的注意力。

继续关注:

第二篇: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观后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当今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时,再回望这批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学幼童的故事,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样是出国留学,今时和往昔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人选

1871年,为凑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额,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当时以为这事儿很容易:“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同时制定了考试规则,应考及格,才能进入预科,再学一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不料,预科学校设立一年有余,愿意留美的幼童没来几个,容闳大急,“乃亲赴香港,于英政府所设学校中,遴选少年聪颖而于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数人,以足其数”。同时,他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动员亲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学。

以现在来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当今中国,出国留学成为许多学生的梦想,如果有机会出国,只怕会欣喜不已而不是不愿出国。

但在当时的中国,长久的闭关锁国,绝大部分的中国百姓信奉的仍然是学习儒家文化从而走上仕途的传统道路,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根本上是很难被打破的。

同时,由于信息的闭塞,人们对除了中国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由于文化水平的落后,愚昧的人们把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看做蛮荒之地,将洋人视为残暴的魔鬼,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入才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这一偏见。

中国的农耕文明传统,每个人心中都有很重的“安土重迁”的情结,因此,也鲜少有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去。出国留洋对于重视家庭完整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最后敲定的留美幼童多为贫苦家庭出身,而但凡有些家底的家庭都不愿送孩子留洋,而更愿意将孩子留在身边念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以期走上传统的士大夫道路。

但是当时的中国,早已不是历史上岿然不动天下尽归的强国,而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破败江。不论是朝堂之上的达官显贵,还是江湖之间的草莽村氓,都已经感受到在这个时代格局下的自身难保。想要固守中国千年不变的传统,做千年不变的道路,显然已经是不可能了。

面对着自鸦片战争以来战败丧权的处境,一些身在高层的统治阶层多少还是意识到了自己与那些洋人的差距,虽然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这些差距具体有哪些,虽然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手的勇气,但是作为少数几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身在朝堂,他们也只是自己摸索着前行的条件,一方面是闭门造车,摆脱不了传统思维的局限,一方面还要面对顽固保守势力咄咄逼人的刁难,还要秉持着自己的见解,真是举步维艰。 这一切都决定了需要有人迈开那重要而坚决的第一步,走出国门,实地考察。钻心研习西学,功成名就后再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改造中来。

二、融入

赴美留学在大清朝应算得上是创举,更何况是一群幼童远渡重洋。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在那里学习生活,对于还远未成熟的小留洋生们来说,难免遇到巨大的困难。首先就是语言上的问题,然而,这些留美幼童们却很快的克服了这个问题,甚至对英文与中文运用自如,写出了很多美妙的文学作品。纪录片中记录了当年一些幼童写的诗文,不论是字体,还是中英文的语言功底都称得上是上品,由此对幼童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不仅学习到了美国教育的精髓,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热

爱运动,又不失中华文化之精华,沉稳董事、刻苦好学、文采斐然。一改当时中国国内的颓唐之风,展现出有为青年的良好精神面貌。可以想见,若这些孩子可以学成归国,对当时破败腐朽的中国而言,必将会是一股清新之气,有所作为。

记得纪录片中说,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

这才应是我泱泱中华学子的风范学识,这才是中国走出创新自强之路应有的姿态,虽然身在异乡,接受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西方先进教育,但这些留美幼童的心中却始终未忘身负的重任,未忘审时度势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我想当时这些学子定都是有着满腔的热血,希望回国一展拳拳报国之心。

同时,远在中国的李鸿章也对幼童们的生活非常关心,在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李鸿章对幼童的重视毫不亚于对北洋舰队,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由此也可见,当时李鸿章作为洋务派权臣,其目光是很长远独到的,也真正的将“师夷长技”做到了实处。

三、召回

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因此,留学生们再也不尊重老师,对于新监督的训令,全当耳旁风??这样的学生,再在美国久居下去,必将失去他们全部的爱国之心,纵然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不但无益于国家,且将有害于社会;所以,为了国家利益,应当立 ……此处隐藏2591个字……位当代中国留学生占据过,而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就有一位!他叫钟文耀——他是耶鲁划艇队的领袖——舵手。

哈佛和耶鲁的划艇比赛,自1852年起,已有130多次,耶鲁胜少负多。而钟文耀担任舵手的两年,耶鲁均获胜。他的美国同学这样记述道:教练告诉他,舵手必须要学会大声斥骂划船手,才能激励他们发挥到极致,而他总是儒雅地坐在船头。教练一遍遍告诉他舵手必须学会大声呵斥。终于有一天,他这么做了,他突然间开始机械地,毫无重音地,反复地大声重复着“damn!”“damn!”“damn!”(相当于“他妈的!”)结果令所有的队员莫名其妙,哄然大笑,最后是央求他停止这羞涩的“叫骂”。但不管怎么样,结果是,在钟文耀做舵手的1880~1881两年间,耶鲁队大获全胜。

若干年后,他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当两人谈起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时,哈佛生怀疑地看看钟文耀,说,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没有见过。稍作停顿,他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思考:当代中国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

这些故事让我着迷,这表明他们深入到西方文化当中并且受到真正的尊敬,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女儿留学美国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各种媒介广泛转载,直到今天我还能收到多少不一的稿费。也许与这篇文章有联系,我被当成一个对留学事务颇有发言权的“专业人士”,频频接到各地电视台的辩论或访谈邀请。题目大体相仿:小龄留学到底利弊如何。这是当今中国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多大年龄留学为好,早在1909年就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当时,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到同样的待遇。

历史上的争论竟是这样“惊人相似地重演”。读读这本书,我们共同来想想吧。(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端木)

第五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医学检验班 c组

这是一个两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的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留美幼童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至1875年,有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共有1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远航。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各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着美国人的生活。由于他们思想上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做出令当时反对派的“口实”,他们借此发难,批判留美幼童。同样也是留美幼童的梦想破灭。

不过他们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也有曾受到美国总统的亲切接见。幼童钟文耀可是划艇健将。当面对美国学生询问他是否知道哈佛划船队时,他颇有风度的承认没见过后有稍作停顿,幽默的对美国学生说:“因为他们在我们后面。”.

其中留美幼童中的容揆和谭耀勋他们面对清政府的召回时,为了理想他俩选择了逃跑,最后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也是留美幼童当中成功之一吧!倘若其他幼童也能为自己的理想而战,那么在甲午战争中就不会错失先机。

不过,这些幼童中的一个名叫“梁诚”的也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被抹掉,他虽是这些幼童中的一员,但他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家,在活跃在美国外交上,在庚子赔款中他为国人争取了庚子赔款的退款。也解决了留美幼童经费上的难题,为清华大学的建校和发展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日后留欧奠定了基础。

留美幼童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面对清政府的提前召回时,他们挥一挥衣袖,告别他们昔日追求民主自由个性的母校,面对收养他们的家人时,他们哽咽了。

回国后的他们,活跃在晚清各个领域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区煤矿矿冶工程师是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然而,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却没有留欧学生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留美学生中途夭折未能完成学业,而留欧学生却完成了所学科目。

第二,留学生生源的差异。留美学生大多数贫家子弟,且开始应招学生人数太少,这就造成了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而留欧学生大部分来自船政学堂,质量也就上去了。

第三,培养目标不同。留美教育为明确其所学科目,在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储蓄人才观,具有长期的特点。而留欧教育则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适时人才观。这也符合当时清政府的需要。

虽说容闳是留美幼童的促成者,但同样他对留美幼童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主张完全接受西方文明这与当时的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而他一再幼童的西化行为,也加快了幼童的召回。他没能很好分析时局及与领导的心。可以说他是一个领跑者,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太重,这是他的败笔。一个不能分析时局的人他又怎能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呢?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时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 ,对于如何在现在多元的文化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段风尘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接受教育,接受优质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教育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记得用武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政府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国家政府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这已成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应该像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愿我们的华夏子孙能细细品读这份财产。

李正乾

《留美自荐信[此文共763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尹破魔博客 www.pomosem.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