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学生怅望千秋读书笔记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怅望千秋》读书笔记,接下来我们共同阅读吧!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1
怅望千秋之感不敢说我对诗文有什么研究,看过千万篇古诗词的佳作,很少谈自己的看法,怕难免会让人看出才疏学浅的我所看的不真切,那知识的鄙陋,但是,和《怅望千秋》的李元洛一起看,一起走的那个唐诗之旅,让我不得佩服他的独到见解,他的文学才华,喜欢上他产生共鸣的快感!一,纵观在李元洛的文字里,犹如神笔马良的笔,挥洒自如,用文字勾勒出唐诗那夺目绝伦的美!试看唐代的诗歌,真也是千花齐放的花园,万铢咸集的宝库。
一位位诗人仿佛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也正如李元洛说的在个人遭逢到不快与不平时,可以邀李白和你一起来痛饮高歌;如果在当今之世还想不识时务地忧国忧民,杜甫会前来陪你一道长吟短哭;假如你还有弄月吟风的逸致闲情,有远遁尘嚣的雅怀高兴,那么唐诗中也有的是嘉山胜水,有的是明花好月,有的是佛理禅境,让你前年后作一番美德神游与卧游!
在这样就绿灯红的日子里,去还念和重温一下千百年前的唐诗,真切的觉得遇上了一位可以一心相对的好友!二,悟李白李白无疑是唐诗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在夜月下,朦胧的月色与百花相交,那时举杯邀月,是他的风情,半醉半醒的吟诗是他的情怀!李元洛在寄李白中细细地分析了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和《黄鹤楼》中对黄鹤楼,鹦鹉洲的态度的前后变化,我也曾学过这两首诗,在学习《登金陵凤凰台》时,老师就将崔颢的《黄鹤楼》作过比较,当时我也曾一时的认为作为诗仙的李白或许也有意识的灵感寄托吧,但如今,看着洋洋洒洒文字构成的寄李白,我不觉为先前的想法而自觉可笑,看李白的性格,读李白的一生,他又是何等人啊?
那时28岁的李白在诗坛怎会没有雄心万夫?他欣赏崔颢的诗,但同时要超越他人!而创作上也不是只有争强好胜而不甘重复与平庸,才有可能留下结构佳篇吗?细细品来,细细读来,这又怎么回事模仿他人制作的成品?李白毕竟是李白,他的灵感,他的思维,他的气魄胸襟是非常人啊,很赞同李元洛说那句:“崔颢只是当然是杰作,不可替代,但是李白后来居上,却也非溢美之词。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2
本书是作者对二千余年的中国文化,对在夹缝中喘息的中国人,对被扭曲、扼杀的人性,进行的一次深刻而痛苦的反省,是“重读大时代”系列中的一种。
全书共收录14篇文章,其中《我在孔庙的所见所想》剖析了本具有独立精神的孔子,其思想是如何最终沦为统治者需要的工具和滥觞的;《成功的罪孽》尖锐地指出商鞅在以“法制”为特色的铁腕政策帮助秦国日益强盛的同时,也开了钳制思想、压制民意的先河;《灰堆》则通过解析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无情地鞭苔了统治者灭绝文化、践踏人性的残暴行径,指出这一事件给灿烂的华夏文化和思想所带来的灭顶之灾。
全书以崭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制度等方面,回溯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大时代下人文精神坚韧的嬗变和各个层面中国人的生存景观。
这是一本写作者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和对那些事件进行研究后的结论的书。书中写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有孔子庙的建设、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王昭君远嫁匈奴、吴三桂的几次叛变等等。
这些故事和人物虽然早就有人对他们进行了评论和研究,而且他们的观点大多一致,认为孔子游列国是为了增长见识,荆轲刺杀秦王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匈奴和汉帝国的和平相处,吴三桂的叛变则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等等,而作者得出的观点却和他们截然不同。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写荆轲刺秦王和吴三桂的叛变的部分。
荆轲是历来被人们赞扬的大英雄,是敢单枪匹马去刺杀一个欲一统天下的君王的英雄,他的最后功亏一篑,人们都认为他的失败是因为剑术不精,因此有人感慨他的英勇,有人感慨他的悲壮。
而作者却指出了藏在荆轲心里的致命的弱点:荆轲并没有完全彻底的献身精神!因为荆轲并没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他自己献出生命的,他去刺杀秦王不过是为了报答燕太子丹,太子丹也只是把荆轲当作了,抵御秦国的一步棋,在利用与被利用的情况下,荆轲怎么会愿用自己的性命去报答太子丹呢?荆轲他也许想生擒秦王,那么他既可以达到行刺的目的,又可以保全自己,但是在秦王的宫殿里,他的一点犹豫便葬送一切。作者还说到中国人对荆轲的喜欢,“源于一种承认和肯定自己的需要”,荆轲“渐渐地变成了苦闷的灵魂得以出气的洞口”,他已“演化为一个反抗暴君的象征”。
因此,中国人不愿意认真分析荆轲失败的原因,或刚刚为其失败而感到遗憾,便转而鼓吹他的神勇了。这是被压迫和被剥削的中国人的一种生存智慧。
而对于那个一叛再叛的吴三桂,作者更是毫不手软的指出了,吴三桂并不是像历史写的那样痴情,而为了陈圆圆去追杀李自成的,更不是为了恢复明朝的统治而来向清政府造反的。因为事实上他放了清军入关后,到了北京后并没有去找陈圆圆,而是继续一路追杀李自成的,到了康熙皇帝的时候,因为他要撤藩,这样吴三桂的利益受到损害,于是打着反清复明的幌子来造反,可惜他自己不争气,没多长时间便自封为皇帝,结果受到世人唾骂。
一位作家曾评价朱鸿说他一曰“文坛一把刀”,中国人灵魂的解剖刀;一曰“散文掘进手”,生活矿藏的掘进手。在他那里,古今和中外竟像两副拉绽方便、开合自如的电动屏风,手指一点,周秦汉唐元明清就到了眼前;再一点,东瀛西欧南非北美就和他的人物联系起来了。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3
李元洛兄30多万字的系列学术散文(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以唐诗为题材,把诗与人、情与理、古与今、诗意的抒发描绘与精到的分析评论结合起来,文字优美,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激情洋溢,确实是别出心裁、别具一格.作者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富有灵气的艺术智慧和才华横溢的亮丽文采,在这本书中得到了令人惊喜、赞叹的充分发挥.读它,既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欣赏唐诗的艺术享受,令人沉醉着迷,也是一次深入系统的对唐代诗人与诗歌的跟踪学习,获益非浅,深受启迪.
李元洛
一千多年后的高秋十月,我终于如愿以偿去拜望了杜甫的故里,当年的巩县现在的巩义市。就像瞻仰过浩瀚的沧海后,去寻觅和瞻仰它最初的源头。
汽车刚进入巩义市郊,公路两侧山坡上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就奔来眼底。同行人介绍说,巩义现在是全国百强县之一,这里是巩义的首富村,乡镇企业的农民所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曾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如此祈愿,如果他千年后回到故乡,该会展颜一笑吧?我们来时,正逢当地一位个体业主出资修建的“杜甫书画院”落成,并举行揭碑仪式,鼓声阵阵,鞭炮声声,彩旗飘扬,人潮汹涌。巩义市街头已少见蹄声得得的毛驴,而是驰四轮生风之“的士”,如果淡泊自守的杜甫不要专车接送,他自己会“打的”而来吗?我们左顾右盼,始终不见杜老夫子的踪影,只好驱车出巩县旧县城北门,过东泗河小石桥,直奔不远处南瑶湾村笔架山下的杜甫故居。
杜甫曾有过显赫的家世。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晋朝名将和学者,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也自称“杜陵野老”。杜预之孙杜逊南迁襄阳,因而杜甫也屡次提起这个地方。杜甫的曾祖杜依艺任巩县县令时,将家搬到离县城一华里许的南瑶湾村,他的儿子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名诗人,所以杜甫曾说“诗是百家事”。父亲杜闲则做过兖州司马,杜甫有诗名《登兖州城楼》,而他大名鼎鼎的最早的诗篇《望岳》,大约就是他年轻时在兖州城楼远眺泰山时写成的吧。
桑田沧海,我来朝谒杜甫故居。我渺如轻尘的足迹竟然能够复叠在他亘古不磨的足印之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幸运?我来之前,虽然知道杜甫的门第已经衰微,但毕竟曾是钟鸣鼎食之家,他的故居一定还是颇为可观的,特别是他后来被尊为“诗圣”,而1961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他又被列为当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的旧居该早已整修得美仑美奂了吧?结果却令人失望。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4
每读杜甫,总能让我渐渐冰冷的心又渐渐感觉到丝丝温情,那温情不但是由己及人的关注热爱,那温情更丝丝撩拨着人的心灵,让人渴望崇高渴望博大渴望热情,并因这种渴望而温暖了自己。对杜甫的最大的感情是敬佩,他的一生坎坷潦倒,但他不仅仅悲伤与自己的身世际遇,还忧国忧民,情系苍生,以一己之心灵担荷天下人的苦难,这是何等崇高的自我良知与人格力量啊!
在李元洛的怅望千秋一洒泪中,我对杜甫又多了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他一边细说他眼中的杜甫,一边将杜甫的诗拿来体会,虽说这些诗无一是我曾经学过或者读到过的,但是,在心头默默的多念几遍,跟着李元洛慢慢的品来,杜甫又给了我一些感伤!艰辛的杜甫终生流浪,流浪的路上,他把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一点一点地拣起,扛在了肩上,装进了心里,但是人活着可以有很多种,高尚或卑劣,清雅或粗俗,博大或狭隘,深刻或肤浅,骄傲或猥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杜甫就选择了担忧国家担忧百姓,在他坎坷的一生,他都没有停过,他留下了他的绝唱,他在流浪中绝望地悲歌,留下诗坛上抹不去的灿烂,那一句“战血仍依旧,军声动至今!”似乎仍穿越过楚云湘水穿越过朔风`寒雨穿越过一千年的岁月隐隐传来……
杜甫最后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还值得考证,他生前困窘潦倒,千年后的故居仍然寒苍萧索,自然也令人感慨莫名,在怅望千秋中说道:“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不朽的生命就是他不朽的诗章。”怅望千秋,也是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中的那句诗,怅望千秋,透过千秋,我看到了杜甫回旋激荡沉郁顿挫的呼号,如山谷雷鸣,震聋发聩。
如同作者李元洛一样,也许有一天你会你再次翻开书页已经微微泛黄的《杜工部集》,阅读已经失去一千多年的那个呜咽叱咤的时代,重温一个永恒的读不尽的高贵灵魂!
思武才人
在如同慢慢长夜的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庙堂与语文场,是获得专利权的男人趋骛与驰骋的场所,而女子的才华却如同种子,被埋没在冰封雪裹得冻土层下,无法破土萌芽,更不要说成长枝繁叶茂的绿树了!但是,在唐诗中,你仍然可以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女子留下的佳作!在《全唐诗》中记录了将近一百多位女诗人的名字,尽管宋代的李清照和清代的秋瑾证明了巾帼
《怅望千秋》读书笔记5
绿色的封皮,墨色的黑体大字----怅望千秋,儒雅地落在了书页中央。一场难以忘怀的唐诗之旅,便在这书页中启程了。
从长安迈出脚步,在并州小憩,又到巴陵,踏遍所有存诗痕之处。先拜访李白,而后邂逅王昌龄,再遇李贺,与诗家天子交谈甚欢,访尽盛唐文人墨客。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山鸣谷应,水舞风回,再细细品来,壮志难申,不胜今昔。三言两语,一腔豪情,言表于纸。毕竟,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时空阻隔,古今异代,千年之后,透过这方正的汉字符号,竟能和一代诗仙互诉豪情,体会其内心之愁,一笔终了,会意、交心,想来竟有些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于是很喜欢这本书。它是盛唐古诗繁荣的街市,街市上有游玩的文人墨客,还有失意的诗人吐诉衷肠。吞云吐雾间,各种心绪便在空中相遇,交织,随即绘成一幅绝伦的画卷。作为读者,又好像站在亭中,居高临下,又时常有清风徐来,渐渐便对这街市流连忘返。
这本书真正是情感交汇的地方,同时又是人文素养的提升地。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不错的,就像钢笔中的水,如果是充足的,便是柔顺的一笔;但如果只剩下残汁末液,笔画自然是磕磕绊绊,不堪入目。
孙洙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么,当熟读唐诗后,再翻开这《怅望千秋》,细细品悟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了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识”,因此也会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慨叹”。
“唐诗是绝色,是绝唱。绝唱,不是绝响的唱咏,而是绝佳的唱咏,要永远流传不绝”,黄维梁这样说。我说,中华五千年文化是绝唱,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唐诗,作为中华文化中耀眼的明星,璀璨夺目地挂在夜幕中。轻叩《怅望千秋》的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流传千古的淡淡墨香。揭开那面纱般的书页,便领略到了唐诗勾着淡妆的花容月貌。牵着唐诗的纤纤玉手,漫步诗林,怎不叫人心旷神怡?
这其中有盛夏中的唐诗。掀起那尘封着的一帘幽梦,千秋的盛唐,精妙绝伦。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学生怅望千秋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