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坛经读后感
坛经读后感
在上课时,老师引用的那两首偈语----- 神秀禅师的“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六祖慧能禅师的“菩 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着的,也是空无自性的,如果真的认为的个实有的佛性、佛心,那就错了,你就得不到、也认识不到真正的佛性和佛心。“本来无一物”——这不是“一切法空”嘛。所以,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境界不一样。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是使六祖慧豁然开悟的一句,也是六祖坛经中的中心句。我觉得最应该搞懂无所住什么?生什么心?所以可以看出,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要把“应无所住”的心生出来,不住于情,不住于爱,不住于有,不住于空。云何生心?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佛曰见性,而自性本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我们的心,本就是澄澈而空灵的,只因有了太多不自知的执着,我们的心为自己所束,心灵被捆绑在了地面,不再轻盈。而我认为,这些执着多源自最常有之情感,喜爱与憎恶,因喜爱而生贪欲,因憎恶而有嗔怒。许不能自性常现,但我们能像神秀所言“时时勤拂拭”,“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让我们
的心灵成为一面明镜,不被污秽侵染,也不为花所羁绊,映照一切,却不染着。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让我明白人人都有做佛的德性,人人都可能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念费的信念和信心。其中“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说到这里,我想问,既然佛性人人都俱备,人人都可以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受苦,不能成佛呢?当我读到: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我的理解就是,世人虽有佛性却不能成佛,长期受苦不能解脱,就是因为“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凡人太贪念遮掩了我们的清静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也无法成佛。
六祖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不一,不可以说不二就是一)”的道理来回答了对此产生的种种疑问,这是无上佛法与那些似是而非见解的分水岭,也是修证佛法的一 大难关。如果问什么是“见道”、“破参”,对不二法门的领悟 与否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禅宗的见性、开悟等等,都可以说是对不二法门的领悟。佛法是不二法门。有两样法就不是佛法。“唯此一真实,余二皆非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而且具足完满不欠分毫,还须要去修证吗?自性本不动摇,还需要去“定”吗?自性本自清净,还需去律范吗?自性本不生灭,还需要去解脱吗?
“仁者心动。”那个动的东西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憨山大师在五台山入定时,由于风太大,定不下来,妙峰对
他说,境由心造,是你自己的心没有静下来啊。如功夫专一,只到那一个时间点上不动--本来的那一念显示出来之后,就可以听不见了。内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内心,整个宇宙与我融为一体。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以心传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我的心传给你,你以你的心受之,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禅宗的这种传授方式,并不是强迫灌输,不是用什么方法勉强你开悟,必须是自己“自悟自解”。 “师师密付”因为这个法不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得了,所以老师传法时采取秘密的方式。但是,认为其中有秘密,五祖传六祖时传了密法传了“修命”的秘诀等等,都是在外面乱猜。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的宗与教是一体的,缺一样均不可能究竟。就象我们佛教的义理懂得再多,若不选择具体得当的方法进行实修实证,我们也绝不会成功。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入佛修了,仍不明白“不二”的原理,不肯一门深入,今天认为这个法子不得了,明天又认为那个师傅不得了,或今天以为显宗不行,密法才好,一会儿又反过来以为密法不行,显宗才好,如是等等,都是“一场空”的动因。
第二篇:六祖坛经读后感
顿悟人生之《六祖坛经》读后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然而,随着这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贫富悬殊、道德沦丧、人性溃败作为共生现象,也威武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学期有幸通过《禅宗文化》课程,学习到了《六祖坛经》,让我对中国道德危机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六祖坛经》是禅宗南宗祖师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也 是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实现中国佛教思想由外向内 转变的枢纽。善恶问题是伦理的核心问题,它 评价人类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规定人们道德生活中的是非 准则。扬善抑恶是一般伦理思想的基本诉求,是人类社会 生活得以正常运行而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之一。
一、中国道德危机的现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先,个人品德乃道德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而今天,这块基石在动摇、在风化、在腐烂。
道德问题随时随地在挑战公众的心理底线。有些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有些官员对人民群众冷漠无情,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有的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有的医生吃药品回扣,收病人红包;有的歌唱演员对口型假唱;有的学校和教师乱收费,不教书育人,不为人师表,虐待和性侵学生的现象不胜枚举;有的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等等,无不折射少数官员官德的严重沦丧。
二、《六袓坛经》对善恶问题的论述
《六祖坛经》对于善恶问题的论述大致分为两个层次: 其一是善恶的标准;其二是具体的善恶行为。
关于善恶的标准,《六祖坛经》认为:/世人心邪,愚迷 造恶,自开众生知见;世人心正,起智慧观照,自开佛知 见。”把认识是否符合佛之知见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佛 之知见(即智慧)是善的,众生之知见是恶的。人的认识如果符合佛之知见,就是善的,否则就是恶的。
《六祖坛经》又讨论了善恶行为的具体规范,其对 慈、悲、喜、舍四种具体的善心、善行的规定,在出世的形式 中蕴涵深刻的人间关爱之情,显示了慧能佛教思想中的伦 理走向。烦恼,指生命中的各种杂染;毒心,指杂染中的毒 害之心;尘劳,指对外境的贪求;虚妄,指主观的妄念;三 毒,即贪、嗔、痴;愚痴则是指生命中深层的心理愚昧。以 上这些,乃是《六祖坛经》关于恶心、恶行的具体规定。这 些规定不仅将生命行为与其恶果联系起来,更将生命行为 与1起心动念”联系起来,强调了人的行为动机对道德善恶 的决定意义。
三、《六袓坛经》对人性与佛性问题的论述
一般伦理学在讨论伦理道德问题时,常常是从人性论 的角度介入问题。而《六祖坛经》的论述,体现慧能的伦理 思想是从人性上升到佛性,又从佛性落实到人性,即人即 佛,即佛即人。正因为人性即佛性,所以说众 ……此处隐藏5059个字……讲解“无二无别”的道理。付嘱品第十,讲述六祖惠能教导弟子今后传法的方法。
《六祖坛经》感想: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若要领悟其中的道理,需要深入的钻研以及很强的领悟能力。我在仔细读了《六祖坛经》多遍之后,根据自己对它的理解,有了如下感想。
《六祖坛经》以凝练的文字比较真实的记载了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我觉得他的禅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佛性思想。佛性是六祖惠能的基本思想,也是《六祖坛经》的核心理论。关于佛性,首先,他认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这一思想在他第一次参见五祖弘忍时,就明确的表示出了“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番不同凡响的回答,强调了佛性人人具有,在成佛面前众生平等。其次,他认为自性本来清净,在惠能看来人人所本具有的自心、佛性是本来清净,纤尘不染,就象日月一样,永远明郎,只是由于妄念浮云之所覆盖,才遮盖了清净的本性,如他所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些都说明了自性是本来清净的。然后,他认为自性本来具足,含藏一切万法,《坛经》中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所现之物。所以他说: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具足??”最后,他还提出佛性不二的思想,惠能认为佛性真谛超越万法,不落有形,是非常非无常、非善非不善,即佛性是不二的。如他所说:“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
(二)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可以说是慧能禅法思想另一大理论来源。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始终是以般若为方法,以如来藏佛性为目标,用般若的空观来破除烦恼的执著,以期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坛经》中惠能很多禅法理念都是建立在般若思想下。惠能的般若思想主要体现在三点。第一,般若三昧。关于般若三昧,惠能在《坛经》中说:“以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他的般若三昧就是让人于一切时,一切处,用般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无取无著,如此来去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三昧,在慧能看来若人能行此般若三昧,即能入甚深法界,甚至见诸佛境界,至佛地位。第二,一行三昧。惠能认为所谓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他引用《维摩诘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来说明若但能行于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著,就名为一行三昧。第三,一相三昧。所谓一相三昧出现在宗宝本《坛经》<付嘱品第十>中说:“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也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詹泊,此名一相三昧。”可见一相三昧也是让修行人无住离相,如果能无住离相,自然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著,不生憎爱,而能使心性达到安闲恬静,虚融詹泊的境界,这也就是一相三昧的境界。
(三)不二思想。惠能在讲法时,大体上都是以“不二法门”作为中心思想,他的顿教禅法就正是建立在他所理解的“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的思想基础上的。在《坛经》中的佛性不二、定慧不二、动静不二、菩提与烦恼不二、众生与佛不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乃至临终时嘱咐弟子的三科三十六对法等,都体现了惠能的不二思想。不二思想可以说它是贯穿于惠能整个禅法之中的,它就像一把钥匙,如果不明了它,就不能把握惠能思想的纲骨,惠能很重视中道不二法门,它的顿门禅就顿在不二法门上,不二思想在惠能禅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无相,无住,无念思想。《坛经》中惠能曾说:“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里宗、体、本,皆是心要之义,可见这三无思想在惠能禅法中的重要性。所谓无相,即是于相而离相。所谓无住,惠能说乃是人的本性。所谓无念,惠能说,于念而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著,称为无念。总的来说无相所强调的是于相而离相,无住所强调的是于念而离念,无念则是真如自性的任运发挥、任运作用。这三无是相互关联的,其着眼点都在于直显心性,让修行者从无相、无住、无念中,顿见自己的真如本性,不假外修,而于自心常起正见,由此自性自得解脱,自得无碍大用。
六祖惠能的禅机思想需要去悟。虽然我现在只能体会《六祖坛经》字面上的浅显信息,不能深入领悟其中的禅机,但是只是《六祖坛经》中文字里透露的信息,就能使我获益匪浅,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等大有裨益。
般若品第二中写道:“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 心行,则心口相应。”翻译出来就是:这必须要从内心里去实行,不是只在口头上称念的。如果只是口说而心不行,那就如幻、化、露、电,终归空过;如果口念而且心行,即能心口相应契合。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事情也是一样,不能只是心里空想,怎么想也不能成为现实。我们要敢于实践,善于实践,这样才能有实际收获。
忏悔品第六中写道:“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它的意思是:不要经常回想以前的事,已经过去的事不可复得,要常思量以后的行为,念念圆明,自然能见到自心本性。在现实中,我们也要学会这样的心态。已经过去的事已经成为定局,我们要做的不是对往事念念不忘,在无尽的悔恨中浪费时间,而是把精力集中放在以后的事情上,从
以往的事情中汲取经验教训,专心把眼前的事做好。
机缘品第七中,法达比丘自恃念读《妙法莲华经》三千部,向六祖礼拜时头不着地,颇为不敬。六祖惠能通过精妙的偈语使法达认识到自己并没有领悟莲华经的奥义,法达心悦诚服的向六祖忏悔谢罪。这件事告诉我们对人要谦虚恭敬,不能因为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而自负,傲慢。学海无涯,我们在知识的世界里还有很多路要走,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的心去求学。尤其是我们中医学,中华医术博大精深,我们更要虔诚恭敬的去学习中医知识,用它去济世救人,实现自身价值,弘扬中华医学。
顿渐品第八中,神秀大师的师父五祖弘忍因为他没有领悟佛学的真谛,没有把六祖衣钵传给他,而是传给了惠能,但神秀大师并没有因此嫉恨惠能,而是对他的弟子们说:“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并且还派弟子去向惠能求教佛学,由此可以看出神秀豁达的心胸和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应向他学习,摒除内心嫉妒,憎恨的负面思想,保持一颗谦虚学习的心。
《六祖坛经》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
《六祖坛经》小结:
《六祖坛经》以简练的文字对惠能的禅法思想作了比较真实的记载。六祖惠能在中国佛教史上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人,记载其说法和生平事迹的集录——《六祖坛经》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六祖坛经》作为禅宗的“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和特殊的地位。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六祖坛经》博大精深,我虽已阅读几遍,颇有收获,但若要领会其中的真义,还需继续研读学习。